以下是引用mr725在2010-7-28 15:20:00的发言:
更糊涂了,你用1、2、3、..........条,说明清楚吧
不知这样是否清楚?
1、“各班课时分配情况”是排课表的第一步——将各科课时分配到各班:
⑴星期一各班均有8节课,第一行指1班有2节语文、2节数学、英语/物理/生物/化学各1节(以后各行类似).
⑵表中的"语1"、“语2”、“语3”。。。。。分别代表语文教师姓名,“数1”、“数2”。。。。分别代表数学教师姓名。。。。其它类推。
⑶“语1”老师教1班、5班语文;“数1”老师教1班、5班数学;“化1”老师教1班、3班、4班、5班化学;其它类推。
2、调整教师上课顺序
由于1仅是分解课时到各班,各列都会出现许多重复值,即是1个老师在同一节课上几个班的课,这是不允许的,故需调整。调整规则:
调整说明:
⑴、由于分解课时各科已转换为教师姓名,故调整上课顺序与所教学科没有关系。
⑵、1班星期一的课只能在1班中星期一的各节课中调整,即在第一行星期一各节中调整。
⑶、每个班的教师固定(即不能将这个班的教师调整到其它班级),即不能出现类似第一行数据调整到其它行的情况。
⑷、同一列不能有重复值,若有会造成冲突。如第1列出现两个“语1”,就会造成1个班有人上课,老师抽不出身去上另一个班的课。
⑸老师上课希望在单天中尽量集中上课(即尽量集中在上午1-4节上,或在下午5-8节上),即单天课程尽量聚拢(样例见“调整后课表”)。